最近,一部名为《小别离》的电视剧占据了很多家庭的晚间黄金时段。
故事讲的是,三个情况各异的中国家庭,为了即将中考的孩子是否出国留学,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。
可能有的朋友还没看过,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剧中三个孩子的情况:
朵朵:缓解学业压力
朵朵,中等生,生活在中产家庭,母亲对她最大的期望,就是从“良”升到“优”。为了达到母亲的期望,她背负巨大学习压力,最终身体“罢工”,引发了爷爷奶奶和母亲之间的冲突。最终,家人决定送她出国读高中,缓解学业压力。
琴琴:将来出人头地
琴琴,优等生,家庭条件一般。母亲始终认为,就是因为自己接受的教育少,所以才为柴米油盐所困。于是她把期望寄托在琴琴身上,砸锅卖铁送孩子留学,希望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。
小宇:镀金回国接班
小宇,富二代,差生一枚。母亲去世,与继母矛盾重重,搅得家里不得安宁,父亲无奈之下决定送他留学,既缓解矛盾、又避开中考,镀金回来再接管家族企业。
不少家长看后表示,自己家就符合剧中的情况,也正为孩子出国留学所困扰,这部剧来得正是时候,说不定能给自己带来不少启发。
一部电视剧,就成了家长眼中的“低龄留学指南”?
不否认《小别离》聚焦低龄教育的良苦用心,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,剧中所传达的信息明显偏“浅”了,可能给家长带来一些误导。
剧中的三个家庭,都把出国留学视为解决孩子教育、化解家庭矛盾的唯一对策,认为这是孩子最好的选择:不用担心国内的考试和就业压力,出国镀金归来就可以顺风顺水,踏上人生巅峰。可事实真的如此吗?
实际上,如果不能纠正下面这三个误区,低龄留学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!
外国的学业压力一定小?
错!
以美国为例,美国大学招生,看重的不仅是GPA(平均成绩点数),还有学生参加课外活动、社区服务的表现,以及特长掌握情况等等。
也就是说,同样是以名校为目标,国内学生只需着眼成绩即可,而美国高中生不仅要成绩好,还要将精力分到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上,您觉得哪边压力更大?
确实,美国高中一般三点左右就放学,然而学生紧接着就要去参加课外活动,然后再应付并不轻松的作业;私立寄宿高中还会要求学生上晚自习,通常10点才结束,和国内相比并没有区别。
不少赴美留学的中国高中生表示,每天学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,为了上名校,需要付出的努力一点不比国内少。
出国磨炼,孩子就懂事了?
不少家长认为,孩子之所以不懂事,是因为长辈在身边,衣食无忧、过分宠溺。如果把孩子送到陌生的环境里,让他自己面对困难,好好磨炼一番,就能逐渐体会父母的苦心,变得成熟起来。
这种观念也存在误区!
孩子在国内“不服管”,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逆反心理和自律能力差。在国外“天高皇帝远”,离开了父母的监督,也许只会更加变本加厉。
最近几年,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频频闯祸的例子,想必大家多少了解一些。低龄留学,孩子的年龄偏小,思想尚未成熟,对于各种诱惑的抵制能力也较弱。这就大大增加了走弯路的可能。
同学化妆,我也化妆,同学翘课,我也翘课,同学天天参加派对,我也必须一起,不然就是“不合群”,会被别人看不起……不少留学生在国外根本不学习,有的甚至连语言都掌握不了。这样的留学有何意义?
留学就一定能出人头地?
先请大家看一个数据:
由于外国签证政策和就业机会原因,留学生毕业后回国发展已成主流。而据《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》显示,超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;在税后月收入方面,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。
投入上百万,收入几千块,这样的落差发生在不少留学生身上。
虽然从长远看来,留学会对职场和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,但如今很多家庭都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送孩子出国,巴不得孩子一回来就身居高位、手握高薪,认为这才配得上自己这么多年省吃俭用的付出。然而面对数千元的工资,孩子还没如何,家长的心态却先失衡了,恨不得呕出一口老血,这样的结果恐怕谁都不想看到。
16、7岁的留学生,很多其实是“被留学”,是家长主导了他们留学的意愿。而留学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,由于海内外信息的不对等,以及某些中介的夸大宣传,导致一些家长对海外教育盲目乐观。
教育不能以扼杀孩子的天性为前提,不能忽视孩子在青春期的个性发展,更不能忽略孩子对亲情的需求。
并不是说低龄留学不好,只是不希望家长们盲目跟风,因为这毕竟是以孩子的成长为代价,而这种代价实在太过昂贵。
如果真是出于教育的目的送孩子出国,且孩子有较好的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,那么低龄留学也许是不错的选择。
如果只是出于对国内教育的恐慌,迫于竞争压力才选择留学,那么请您务必想清楚:教育的基本目标,是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,根据个人的天赋来培养能力、选择专业。上什么学校、留不留学,都要视个人实际情况判断,万不可一概而论、一味盲从;您一时的“想当然”,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人生,这其中的利害关系,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好好想一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