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D (Early Decision)提前决定批:ED是一种有排他性及绑定效力申请方式,除了强调”Early”早申请,早出结果之外,ED只能挑选一所申请(有的学校有第二轮ED,这个由于申请时间有差距,先不作讨论),而且如果该学校录取你之后,你需要立即取消其他所有学校的申请,而在没有重大意外的前提下,你必须决定入学。
EA(Early Action)提前行动批,事实上也分为两种:一种是不带排他性的普通的EA项目,也就是只强调提前申请和提前知道结果,而无需绑定入学结果的,可以申请的学校数量也没有任何限制;另一种是带排他性的,如single choice EA或者restrictive EA,提供这种申请批次的学校并不算多。
现在对于EA/ED的情况大概都有一定认识了,那么接下来说说EA/ED的选校策略。
1. 首先,要接受目前SAT分数的现实。拿着自己所有的SAT成绩看一下,然后根据考试状态,学习状态等情况,理性的预估一下自己10月的分数。这个预估不是瞎猜,而是一种推理,利用你对自己数学,语法,阅读方面的强弱来进行合理的半年后的成绩推算。如果你到5月的最高的分数是600+700,你说你预估10月份会是700+800,这并不是不可能,但是几率并不高,换而言之就是风险特别大,所以选校的时候你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高风险。
2. 除非是有特别关系(例如家人是校友)的学校,否则不要申请REA/SCEA项目。尽管有的学校SCEA/REA项目的录取率比RD录取率高不少(哈佛,普林斯顿,耶鲁等,而圣母,乔治城,波士顿学院则基本没有提高),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支持REA申请可以提高个人的录取机会,毕竟申请名校的REA/SCEA的学生往往是最顶级的学生,还包含了校友关系学生的legacy application和运动员申请。
3. 请根据自己的预估分数,去对照自己心仪的学校去年录取SAT均分(公立学校不适用)来选择自己ED的学校。至少自己的SAT分数要到目标学校录取分数的mid 50%的范围里。我非常不主张用ED申请来做极限的冲刺(即冲刺一所希望渺茫的学校),毕竟在top 20-40的范围内,大部分学校的ED申请对录取几率的帮助都十分显著,为了一所希望渺茫的学校而浪费了ED的名额,是非常可惜的。特别是一些个人条件有机会冲刺top20-30的学校的申请人,为了一所10多名的学校花掉了ED名额,导致最后20-30名都没有录取而只能委屈接受30多甚至40多名的学校,这样就得不偿失了。
4. 按现有分数(不是预估分数)挑选1-2所普通EA学校作为保底。普通EA虽然不太能增加录取机会,但是由于录取结果知道得早(最重要的是录取结果公布于RD申请截止之前),早早有定心丸在手上,那么RD申请时的策略就可以更加大胆,不需要考虑保底问题了。
按照历年的录取案例来看,ED毫无疑问是大陆学生前往美国top30的最重要的申请渠道,而在名校重视度较低和活动资源相对匮乏的广州(相对于北京,上海和深圳),ED申请的选择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