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留学资讯>专家视点>移民族群,「自省」和「正向思考」最重要
问问移民朋友:「您为什么移民来新西兰?」答案中的很高比例是「为了孩子的教育」,也有人是为了自己的梦想、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来。无论如何,「追求幸福人生」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移民的终极目的。
您幸福了吗?它应该不是以「拥有多少」或「拥有什么」为指标。苏格拉底认为「自我认知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。柏拉图引导了很多西方思想家,认为幸福就是「寻找更深刻的意义」。亚里士多德以为幸福就是在一生当中能「遵循美德、过理性的生活」。犹太教徒信奉「幸福和奖励来自于顺从神命」。中世纪时的基督教认为「真正的幸福只存在天堂」。享乐主义者笃信只有在「简单的享受中」才能拥有幸福。浪漫主义者以「个人情感的尽情表达、实现真我」定义幸福。美国的建国先驱杰佛逊及众多民主信仰的追随者认为「生命、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」是天赋人权。
1992年Tal Ben-Shahar入读众人神往的哈佛大学本科,周遭都是杰出的同学、优秀的导师和大师级的学术泰斗,大一时他的学业成绩优异、爱好运动,也是一位出色的壁球健将,他计划主修计算机科学。但是,Tal始终觉得自己最欠缺的是「快乐」,因此,大二开始他一头钻进了心理学的领域。2002年起,他在哈佛大学开始讲授《正向心理学(Positive Psychology)》,有人将之译成《积极心理学》。三年后,这一门课程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、高达23%本科生皆选修的「幸福课程」,轰动全球,为《正向心理学》成为21世纪的显学做了一次成功的见证。
2006年9月份,英国的威灵顿公学(Wellington College)成为全世界第一所教导学生如何「正向思考」(positive thinking)的高中。该校校长也曾在哈佛大学讲授过《正向心理学》,他认为:「现在的环境过于复杂、竞争,学生毕业后不知如何处理挫折,容易成为负面的人。现阶段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教导学生成为快乐、有安全感的年轻人,这比讲授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还重要!」
《正向心理学》的领域围绕着研究快乐生活(享受生命)、美好生活(参与生命),并探讨「有意义的人生」(生命归属),它引导人们如何以「正向思考」追求幸福和快乐。因此,「正向思考、幸福、快乐」三者在本质上是密切关联的。大家一起来省思,我们是否辜负了移民的初衷?
具备「正向思考」倾向的人遇到挑战或挫折时,会产生「解决问题」的企图心,并找出具体方法,正面迎接挑战。习惯于「负面思考」的人则反之,他们一遇到挫折就衍生出久久难以平复的「负面情绪」,起初或抱怨别人、或责怪自己、或归咎于环境,最后则选择退缩、放弃或报复。移民来到一个文化、制度迥异于母国的环境,诸多的陌生、无知和语言上的隔阂,让我们必须面对着比本地人更多的不顺、逆境和挫折。因此,我们更应该随时保持「自省」的心态,这也是「正向思考」的必备前提。下面几则故事与大家分享。
有位朋友认为孩子非常「逆反」,每次全家人逛街或家庭旅行回来,孩子就闹脾气,我和孩子恳谈时,孩子表示:「爸妈每次都拉着我闯红灯过马路,在旅馆大厅时讲话很大声,Check in时被人纠正『请排队』,真的很丢脸!」我告诉孩子:「你的观念是对的,建议你以后尽量以心平气和的方式和爸爸妈妈『分享』你的想法。」
有一天,我告诉两个儿子:「咱们学校的John老师,他的长相和讲课风采很像美国的奥巴马总统,可以说是『白色的奥巴马』。」儿子严肃地回答:「爸爸!刻意以白色、黑色来区分人是一种歧视,我们应该称呼John老师为『纽西兰的奥巴马』。」
有位妈妈来电话表示:儿子和先生的关系很僵,先生经常责怪我:「儿子都是你宠坏的!」儿子自小学习认真,目前在奥大念双学位课程,钢琴检定过了8级,生活起居正常,就是和我的先生相处不来,先生骂他:「你给我滚!」儿子没动静,先生气得回中国去了,扬言儿子必须道歉,他才要回新西兰。我告诉这个受委屈的妈妈:「儿子没滚,老子自己先滚了。我看,他是不用回来了!」这个固执的爸爸接受我的建议,先释出橄榄枝,发挥「以退为进」的智慧,父子终于和乐相处,祝福这一家人!
透过学校和洋人同学体验西方文化,孩子们的思维、价值观已经和移民来的母国渐行渐远。21世纪的父母本已难为,面对着「香蕉」,父母的「傲慢与偏见」更有可能成为教养的败笔。何况,「自省」和「正向思考」心态的最大敌人正是「傲慢与偏见」。和「无知」相比较,「傲慢与偏见」距离「真理」更远。借着「自省」和「正向思考」,祝福大家都能在新故乡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!
中文先驱报《张老师谈教育》专栏